学科组长:喻子牛 研究员
本组概况
本学科组成立于2005年;主要开展基于基因和基因组的牡蛎等贝类免疫、抗逆、进化生物学研究、牡蛎等贝类的人工繁育与品种创制、贝类群体遗传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目前有职工10人,包括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5人,助研1人)和科研助理1人;另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多名。
研究方向
(1)通过资源调查、分子标记开发等开展牡蛎贝类群体遗传学、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利用等研究;
(2)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等方法,进行牡蛎等贝类免疫、抗逆、进化等的分子基础与机理、基因组解析与利用研究;
(3)通过生殖生物学方法,开展牡蛎、砗磲等贝类的人工繁育研发,利用选育、杂交、多倍体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进行牡蛎等贝类优良品种研发创制。
科研进展
基础和理论研究:通过香港牡蛎、鹦鹉螺、砗磲的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解析了其生物学和演化特性,包括海洋贝类“活化石”(鹦鹉螺)演化策略、海洋双壳贝类(牡蛎)固着形成的遗传基础等;通过系统研究,阐明了牡蛎天然免疫的分子基础和演化模式,揭示了牡蛎细胞免疫的调控机制,明晰了牡蛎环境胁迫适应性的形成机制。
应用与技术研究:培育了国家审定的牡蛎新品种2个;建立了国内首个牡蛎四倍体专利技术,获得了3种大宗养殖牡蛎的四倍体,并通过四倍体x二倍体方式进行了全三倍体苗种生产的产业应用,推动了牡蛎种业的升级发展;在国内首次系统建立了砗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种生产、放流增殖技术,为南海砗磲的资源恢复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成员
张 扬,男,研究员,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
张跃环,男,研究员,人工繁育与遗传育种;
肖 述,男,副研究员,人工繁育与水产养殖;
向志明,男,副研究员,分子生物学;
马海涛,男,助理研究员,群体遗传学与生物多样性;
李 军,男,副研究员,分子生物学;
毛 帆,女,副研究员,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
秦艳平,男,副研究员,人工繁育与遗传育种;
陈玉雯,女,科研助理,日常科研支撑事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