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地合作
喻子牛研究团队专利成果转让促进华南区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
副标题:
时间:2018-08-07 作者:LMB 来源:文本大小:【大 | 中 | 小】 【打印】
2018年4月11日,为满足市场需要,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对高新技术生产应用步伐,喻子牛研究团队队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的方法(专利号:ZL201410015071)”、“一种适用于华南沿海香港牡蛎稚贝生态育成方法(专利号:ZL201410053280.2)”与广西阿蚌丁海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专利转让合同,为提高企业效益,促进华南区牡蛎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养殖的主要养殖经济种,喜欢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年产量在160多万吨,产值在200亿元左右(中国渔业年鉴,2017)。香港牡蛎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养殖历史,传统上蚝民们是以天然采作为苗种的最主要来源。但由于采苗预报精确度不足,往往会导致采苗失败,存在稳定性差,苗种相对混杂等缺陷。为此,采苗预报非常重要,传统的牡蛎采苗主要是靠定期观测,在牡蛎繁殖季节到来之前,早早投放附着基,担心采不到牡蛎幼虫。这种做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牡蛎幼虫是否可以采得到,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更要有科学的采苗预报技术。针对于该卡脖子问题,喻子牛团队研制了“一种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的预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图1)。该专利是通过幼虫样品采集、表型分类、分子识别、综合评估和适时采苗等环节,在天然海区能够成功获取大量香港牡蛎稚贝,不但提高了天然采苗数量,保证了苗种质量,而且解决了以往盲目性采苗存在的数量不稳、种类混杂、多次复采等问题,这为香港牡蛎资源恢复及其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
目前为止,香港牡蛎苗种来源仍然是以天然采苗为主,在采苗过程中,海区中间育成幼贝(中蚝)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规模,是限制香港牡蛎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子。香港牡蛎幼贝的中间育成是指从≤10mm稚贝生长至30-60mm幼贝的养殖过程。受传统香港牡蛎养殖方式的影响,以往所有稚贝的中间育成均是在采苗的自然海区进行,经常遭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存在着存活率低、生长缓慢、产量低等缺陷;导致蚝民们获得中蚝数量不足、甚至颗粒无收,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喻子牛研究团队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华南沿海香港牡蛎稚贝生态育成的方法(图2)。该发明通过土池选择、土池清理、土池肥水、稚贝投放、日常管理等环节,对3-9mm稚贝经过60-90天生态育成,可以高效率的培育出大量香港牡蛎幼贝(中蚝),即大规格商品苗。该发明在环境可控的中低盐生态土池中进行,改变了以往蚝民采苗、育成、收获均在海上作业的习惯;显著降低了华南沿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海上养殖的经济损失;有效的提高稚贝存活率80-120%,加快稚贝生长速度15-30%,增加幼贝产量100-300%,为其养殖提供了充足的幼贝来源,也为香港牡蛎的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为香港牡蛎产业高产、稳产、可持续按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图1 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技术路线示意图
图2 香港牡蛎稚贝生态育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