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蓝色海洋绚丽珊瑚礁的保护者—珊瑚生物学及珊瑚礁生态学科组

发布时间:2010-07-09 作者:LMB

    黄晖教授 1969年7月出生,江西分宜人。1990年湛江水产学院养殖系本科毕业,1996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硕士毕业,2005年中山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博士毕业。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热带博物馆与国际著名珊瑚分类学家Carden Wallace进行珊瑚分类学术交流。现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长,珊瑚生物学及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组长。主要从事珊瑚分类,珊瑚礁保护及修复等研究,同时也大力推动珊瑚礁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主持课题包括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08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科院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参与其他纵向、横向课题数十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科研成果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珊瑚礁有令人吃惊的生物多样性,全世界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珊瑚礁。在珊瑚礁架设的复杂三维结构环境中,珊瑚礁水域生物极其丰富,各个门类的生物都有它的代表,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极高的顶极群落,故有“海洋绿洲”或“海洋热带雨林”的称号。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渔业的繁殖基地,为人类提供重要的食物和药物资源;海底的珊瑚礁,风景秀丽,更是有名的海底花园,是人们极好的旅游胜地;珊瑚礁的前身一古代的生物礁,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人类的巨大财富;珊瑚和珊瑚礁在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记录下大量环境因素的数据,因而,它又是科学研究中长期环境变化的巨大信息资料库。 

    目前人类正面临全球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的空前危机,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升温和气候异常。珊瑚礁能将CO2转变为碳酸钙骨骼,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减轻温室效应。总之,珊瑚礁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项巨大财富,但是今天的珊瑚礁生态系,却显得十分脆弱,亟待我们共同保护,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建立珊瑚保护区和珊瑚迁地保护 

    黄晖研究员及其课题组的成员通过野外珊瑚礁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我国珊瑚白化死亡率高;沿岸活珊瑚覆盖率大大减少。面对这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并且致力于珊瑚的自然繁殖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我国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规划。黄晖研究员亲自潜水进行野外珊瑚礁覆盖率和健康状况的调查,认为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是广东省沿岸珊瑚礁重要的一块,在她课题组大力推动下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已晋升为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福建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最北缘的造礁珊瑚分布区域,由于以前该保护区规划设计不合理而不能有效的保护珊瑚,在珊瑚组的科学调查和论证后重新的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规划和调整,黄晖研究员和她的课题组有了更高的目标,现在申报和规划西沙群岛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且亲自前往西沙群岛实地考察数次,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的状况十分了解,认为这片珊瑚礁对于我国渔业资源等起着重要影响。 

    在海洋工程威胁到生物保护时候,但是海洋工程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如何可以完美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在解决这样的难题时,黄晖课题组提供了宝贵而极有价值的经验,黄晖课题组以学以致用为原则,积极服务社会,大胆提出迁地保护珊瑚的方法,主持了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委托项目“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用海海域珊瑚移植项目”,不仅保护了濒危生物而且保证了海洋工程顺利进行,而且为以后的海洋工程与生物保护和谐进行提供值得借鉴的先例。 

刻苦攻关 不断进取 

    在研究珊瑚生物学方面,熟悉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当前的进展与动态,是从事更深入研究工作的准备。我们认为在造礁石珊瑚分类学是研究珊瑚基础,但是难度巨大,国际上关于造礁石珊瑚分类也是纷乱不清,没有统一的标准。起初我们在老专家邹仁林的悉心指导下学习造礁石珊瑚的分类,主要依据珊瑚骨骼进行形态学分类。在对中国的造礁石珊瑚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与国际同行进行分类学交流,发现中国的珊瑚分类标准与国际的珊瑚分类标准存在一定差别。为了弥补我们与国际珊瑚分类的差距,黄晖研究员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澳大利,与亚昆士兰热带海洋博物馆的国际著名珊瑚分类学家Carden Wallace教授进行了造礁石珊瑚分类学研究交流,并且建立了良好的 

    90年代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在生物学的不同领域已经显示了分子生物学强大的效用。在珊瑚生物学的研究中,分子生物学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形态学不易辨认的种可以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确定。黄晖研究员也是跟上现代分类学的方向,初步开展了一些柳珊瑚分类系统发生学的研究和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中国珊瑚礁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中国珊瑚生物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基础。从造礁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初步得出南海石珊瑚共生藻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种类,对以后造礁石珊瑚白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分子基础。 

珊瑚繁殖与人工修复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之下,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系统不断的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失去平衡。对于珊瑚礁这样脆弱的生态系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现在世界珊瑚礁的趋势是不断退化,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退化对于人类和自然都一个重大的损失。现在人类都在通过各种方法去拯救这个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黄晖课题组一直在研究珊瑚的繁殖和人工修复方法。通过多年的观测,了解到珊瑚排卵时间和排卵的温度。通过实验摸索寻找到适合珊瑚幼体附着的底质,并且尝试获得附着变化后珊瑚幼体。通过对幼体形态学的鉴定,研究鹿角珊瑚属等的繁殖发育过程。并且以沉积物为影响因子,研究沉积物对珊瑚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以及生物学效应,从而解释人类活动对珊瑚退化等现象的影响。在人工修复方面的研究,由于造礁石珊瑚生长速度缓慢,平均珊瑚一年只能生长一厘米,在短时间内提高珊瑚覆盖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提出了移植的方法进行珊瑚礁覆盖率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移植的方法将珊瑚生长较好地区的珊瑚移植到珊瑚退化的地区,让它们继续生长繁殖恢复珊瑚礁以前的覆盖率,这样的修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小区域内珊瑚的覆盖率。 

    辽阔美丽大海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遐思和神往。黄晖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珊瑚生物与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组将披波斩浪,勇往直前,大力弘扬可贵的创新团队精神,以团结奋进的风貌、以卓然瞩目的业绩,为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创新贡献,我们衷心地期待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