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交流

    20111120日,应张长生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访问南海海洋研究所,并作了题为“五味子科和唇形科香茶菜属类群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张长生主持,鞠建华、刘永宏研究员及4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报告会并与孙院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报告首先介绍了孙院士的学科组近年来对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对南五味子属(Schisandra)中的14种植物和北五味子属(Kadsura)中的4种植物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了500余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00余个。其中除了前人报道的木脂素和三萜类化合物外,还得到了一系列降三萜化合物,发现了11种新的骨架重排类型。与药理学科学家的合作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的抗HIV和抑制β-分泌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五味子素(M-10)正在进行抗艾滋病毒(HIV-1)临床前药理研究。研究结果引起了国内外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很大兴趣,其中北京大学杨震教授关于Schindilactone A的全合成工作被选为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5032期的封面文章(P. 7373-7377)。报告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所在课题组对香茶菜属植物进行的长达30多年的研究成果。该属植物的研究始于1976年对河南省抗癌植物冬凌草进行的化学成分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对中国所产的66种香茶菜属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上述植物中分离鉴定了700多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新的结构类型二萜。该属植物主要含有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经过与耶鲁大学郑永齐教授和国内陈竺、陈赛娟院士卓有成效的合作,发现了冬凌草甲素(oridonin)和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等二萜的抗癌机制为抑制NF-κB的激活,干预NF-κBDNA的结合并抑制其从胞浆到细胞核的转移。对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发表了研究论文262篇(SCI192篇,在本学科排名前15%的杂志上发表69篇),占到了全世界该研究领域的70-80%

    讨论环节中,孙院士就当今天然产物化学面临的瓶颈问题-新发现的化合物由于筛选模型的有限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现活性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详细介绍了他在天然产物研究中使用重结晶技术方面的宝贵经验。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