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开放基金
开放基金

2010年度开放课题立项情况

副标题:

时间:2011-01-07  作者:LMB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项目编号:LMB101001 

项目名称 

海洋放线菌SOA26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申请人 

王立岩 

所在单位 

深圳大学 

职称 

副教授研究员 

专业名称 

药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鞠建华 

项目摘要: 

海洋放线菌分布广,种类多,可产生许多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及毒副作用较低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寻找新药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课题对中国南海深海沉积物的52株海洋放线菌的抗细菌、抗真菌和小虾毒活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三种不同的发酵培养基对选取出来活性菌株进行了进一步发酵,经过综合分析,科学的选取了其中一株代谢产物产量高,各项活性指标好的放线菌SOA26为研究对象,拟以抗菌、小虾毒活性等密切相关的分子和细胞水平药理药效模型筛选为导向,通过发酵工程提高产量,并结合现代色谱学,波谱学技术,实现实验室大规模发酵分离,鉴定结构新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化学实体和物质基础。对于结构新颖并具有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进行构效关系和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研究。 

 

项目编号:LMB101002 

项目名称 

几种南海软珊瑚共附生微生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申请人 

张翠仙 

所在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天然药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张长生 

项目摘要: 

研究证实许多从海洋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由其共(栖)生、附(寄)生微生物所产生,同时由于这些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特异性,导致它们还产生许多其宿主所不具有的新奇骨架和强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本课题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拟对南海软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中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药理活性与化学筛选相辅和方式作为菌株复筛及活性物质分离的筛选模型,以期分离出存在于这些微生物中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及新奇骨架的次生代谢产物,并研究其结构;采用RT-PCR等技术研究活性单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发现结构新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先导物,为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药物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从海洋共附生微生物中寻找结构新颖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特点,对探索从特殊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模式及拓宽微生物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编号:LMB101003 

项目名称 

柳珊瑚Astrogorgia dumbea中甾体皂苷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申请人 

陆亚男 

所在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生药学 

合作申请人 

李秀保 

项目摘要: 

柳珊瑚以其各种结构奇特、活性显著的化学物质成为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我国东海区域柳珊瑚活性成分研究一直很少。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以细胞毒活性筛选与先进的分离和结构鉴定技术相结合,以东海南部东山岛海域一种优势种柳珊瑚Astrogorgia dumbea为对象,首次对其进行系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和细胞毒活性筛选,以发现新的具细胞毒活性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发现具抗肿瘤活性的海洋药物先导结构。本课题不仅将充实我国柳珊瑚研究的系统性,具备较高学术研究价值,且对于我国合理有效地研究利用珍稀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编号:LMB101004 

项目名称 

海洋微生物产天然蓝色素的生物合成研究 

申请人 

赵辉 

所在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生物工程 

合作申请人 

向文洲  

项目摘要: 

对海洋链霉菌所产蓝色素分子进一步纯化鉴定,然后根据色素分子结构进行不同色素合成前体物质的刺激试验,寻找影响蓝色素合成的前体物质;通过添加各种抑制剂实验,初步确定蓝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紫外和化学试剂等复合方法诱变筛选阻断突变株,得到蓝色素较详细的合成步骤及了解中间代谢产物信息。在此基础上优化发酵工艺,寻找到以廉价原料植物淀粉或废糖蜜为主的最优发酵工艺,在10升发酵罐的小试中能达到每升发酵液含较高水平的蓝色素。 

研究蓝色素生物合成机理不仅可以指导各种色素高产菌株的选育,还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蓝色素生物合成酶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与该色素合成相关的小分子物质所起的前体作用或其在信号传导途径中的诱导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2)由于海洋链霉菌还产生其他许多对人类很有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蓝色素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可以更深入了解海洋链霉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弄清其他有价值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及合成机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为蓝色素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对蓝色素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编号:LMB101005 

项目名称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蛋白与对虾蛋白的互作研究 

申请人 

王蔚 

所在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陈偿 

项目摘要: 

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但是深受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ic Virus, WSSV)的巨大威胁,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WSSV是双链 DNA 病毒,在病毒感染的2小时内,在无病毒DNA 复制,无新病毒蛋白合成的情况下,少数病毒基因可以被宿主细胞中的“转录机器”启动,并利用宿主细胞RNA 聚合酶Ⅱ进行转录,这些基因称为病毒极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其编码的蛋白质为极早期蛋白(immediate early protein)。这些基因在病毒的复制与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本项目拟通过蛋白质互作研究筛选和鉴定出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蛋白相结合的对虾蛋白,并对它们之间特异性结合作用进行验证;然后对对虾蛋白编码基因进行RNA干扰来阻断病毒感染。这些研究工作将为对虾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对虾养殖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项目编号:LMB101006 

项目名称 

菲律宾蛤仔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及活性研究 

申请人 

赵建民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喻子牛 

项目摘要: 

抗菌肽作为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侵袭的重要效应分子, 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以重要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利用EST分析和RACE技术克隆和鉴定defensin抗菌肽基因,并解析其在病原菌刺激下的表达规律,为深入了解菲律宾蛤仔固有免疫的防御机制,丰富和发展海水无脊椎动物免疫学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抗菌肽分子的重组表达,获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蛋白并测定其抗菌谱,为探索抗菌肽分子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项目编号:LMB101007 

项目名称 

虾夷扇贝肌肉量相关SNP筛查与分析 

申请人 

胡晓丽 

所在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贝类遗传学 

合作申请人 

何毛贤 

项目摘要: 

肌素myostatin对肌肉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扇贝闭壳肌发达,是重要的海珍品。本研究在完成虾夷扇贝转录组测序,并获得myostatin及其信号途径基因的基础上,开展基因SNP筛查及其与扇贝肌肉量相关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具有较大肌肉量差异的虾夷扇贝家系及群体;2)进行myostatin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3)筛查相关基因多态位点;4)进行基因位点、表达和肌肉性状间的关联分析,探讨扇贝肌肉量差异的遗传基础。研究意义:开展虾夷扇贝肌肉生长发育相关SNP筛查,对扇贝肌肉性状的遗传解析,和高产扇贝良种培育均有意义。 

 

项目编号:LMB101008 

项目名称 

斜带石斑鱼种苗饲料高不饱和脂肪酸需求                           

申请人 

吴小易 

所在单位 

海南大学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水产养殖 

合作申请人 

张吕平 

项目摘要: 

斜带石斑鱼是我国热带及亚热带近海海域重要的养殖海水鱼品种之一。本项目运用养殖学、营养学、营养生理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以斜带石斑鱼种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行为分析、营养成分分析、酶分析、形态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不同营养含量配合饲料的适口性,深入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及不同EPA/DHA/ARA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种苗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饵料利用、变态行为及免疫的影响,初步揭示斜带石斑鱼种苗营养需求特征。项目的实施可丰富种苗营养学理论,项目成果可望为斜带石斑鱼种苗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01009 

项目名称 

大型海藻龙须菜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申请人 

王庆 

所在单位 

暨南大学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水生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刘胜 

项目摘要: 

本项目以广东省规模栽培的大型海藻龙须菜为研究对象,调查比较汕头南澳龙须菜栽培区和非栽培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设计室内受控实验,研究龙须菜藻体和养殖用水与粗提液对赤潮藻的化感作用和抑制效应;研究提取的化感物质对赤潮藻的生理生化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大型海藻龙须菜对赤潮藻的作用机理,为赤潮防治和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01010 

项目名称 

鞭藻虾性转变机制研究 

申请人 

张东 

所在单位 

佛罗里达理工学院 

职称 

客座研究员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林强 

项目摘要: 

鞭藻虾类(Lysmata)具有动物界少有的性系统――先雄后常雌雄同体。该属虾类的共同特点是雄性功能先发育成熟,雌性功能后成熟(即性转变),后期同时具有雌雄两种功能(常雌雄同体期),但只能异体交配。目前对鞭藻虾的性转变的机理及先雄后常雌雄同体性系统的适应意义仍然知之甚少。科学地解释其性转变机理不仅可丰富我们对雌雄同体现象的认识,也对探讨生物的性选择和进化过程会有很大的帮助。野外研究性转变难度很大,鞭藻虾是研究性转变的最佳模型生物,因其个体小(一般全长不超过6厘米),其栖息环境小,在实验室容易模拟其野外栖息环境。本项目将研究3个高密度生活种,低密度生活种的性转变机制。研究内容包括: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对个体性转变规格或时间的影响;性转变相对规格或时间是否恒定;不同生态类型种性转变类型差异;性外激素在性转变中的作用。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Copyright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020-89023101  传真:86-20-84451672  Email:liujuan@scsi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