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开放课题立项情况
副标题:
项目名称 |
从海洋动植物来源的多糖类化合物筛选电磁辐射损伤防护药物 |
||||
申请人 |
张成岗 |
所在单位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
||
职称 |
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电磁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张长生 |
项目摘要: 电磁辐射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污染源,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中会导致头痛、脱发、失眠、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症状,对于健康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然而,由于电磁辐射生物效应尚未完全揭示,导致研制出抗电磁辐射损伤的活性药物十分困难。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进化上比较低等的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对电磁辐射比较敏感,有可能可用于筛选电磁辐射损伤防治药物,而海洋生物来源的大量化合物则为研发抗电磁辐射损伤药物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多种电磁辐射条件作用于秀丽线虫,并采用多种海洋生物来源的多糖类化合物进行干预,利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估这些化合物对电磁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研发电磁辐射损伤防护药物奠定重要基础。 |
项目名称 |
星海链霉菌抗补体化合物的纯化鉴定与生物合成研究 |
||||
申请人 |
赵心清 |
所在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
职称 |
副教授 |
专业名称 |
微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鞠建华 |
项目摘要: 补体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之一,但其异常激活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对人体自身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并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痴呆、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因此需要用抗补体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临床上还缺少高效低毒的抗补体药物。国内对于天然抗补体化合物的研究,多集中在植物多糖方面,对来自微生物的抗补体化合物还少有报道。本课题组在近期研究中发现,一株分离自大连星海湾的海洋放线菌新种星海链霉菌可产生具有抗补体活性的物质,但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结构还不清楚。本课题主要研究星海链霉菌所产生的抗补体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在获得活性化合物结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近期获得的星海链霉菌的基因组序列,寻找其生物合成基因,并对抗补体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研究,为大量低成本获得抗补体活性物质,并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获得高效低毒的新一代抗补体化合物奠定基础。 |
项目名称 |
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的化学性质及毒性特征研究 |
||||
申请人 |
江涛 |
所在单位 |
暨南大学 |
||
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海洋环境化学 |
合作申请人 |
沈萍萍 |
项目摘要: 海洋卡盾藻是我国重要的有毒藻华原因种,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导致鱼类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的组成和化学结构尚未确定,其毒性特征不明,缺乏精确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所以无法有效地对该藻藻华的毒性进行监测。本项目拟通过室内批量培养海洋卡盾藻以提取、纯化溶血毒素,通过不同的化学分析(化合物的酸催化水解和酶催化水解等)和仪器分析手段(高分辨质谱、超导高分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毒素纯品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建立该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检测方法和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研究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对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特征。本项目的开展将为海洋卡盾藻藻华的毒性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
项目名称 |
西沙群岛梅花参繁殖周期研究 |
||||
申请人 |
文菁 |
所在单位 |
湛江师范学院 |
||
职称 |
讲师 |
专业名称 |
海洋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胡超群 |
项目摘要: 梅花参作为我国热带特色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资源,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海参品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全球范围内对海参的过度捕捞导致我国热带海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海参繁殖生物学信息是渔业管制和增殖放流等海参资源恢复措施的首要依据。本项目拟通过2年的系统性研究,确定西沙群岛珊瑚礁地区梅花参的群体结构、性别比例和生物最小型;通过分析性腺指数和性腺发育时期的周期变化掌握该地区梅花参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周期;在繁殖季节,观察梅花参的繁殖行为,确定雌性梅花参的卵细胞大小和繁殖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为热带海参资源的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海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热带海参人工增养殖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
项目名称 |
紫贻贝G型溶菌酶功能分化研究 |
||||
申请人 |
王清 |
所在单位 |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
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海洋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于宗赫 |
项目摘要: 溶菌酶分子的功能和进化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热点之一,而有关无脊椎动物G型溶菌酶功能和进化的研究极为薄弱。本项目拟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发现紫贻贝两种G型溶菌酶在生理功能上可能具有防御和消化功能分化的基础上,采用基因体外重组和表达、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等技术,研究紫贻贝两种G型溶菌酶在生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进一步通过染色体步移和Southern杂交等技术分析两种G型溶菌酶在基因组结构、拷贝数和进化选择压力上的差异,揭示造成紫贻贝两种G型溶菌酶功能差异的原因。本项目将初步阐明紫贻贝G型溶菌酶功能分化及其进化机制,并探讨无脊椎动物G型溶菌酶和脊椎动物G型溶菌酶的功能和基因结构差异,为溶菌酶分子进化理论的完善以及软体动物免疫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
项目名称 |
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对生态因子的应答规律研究 |
||||
申请人 |
黄桂菊 |
所在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
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预防兽医学 |
合作申请人 |
喻子牛 |
项目摘要: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又称马氏珠母贝,是养殖海水珍珠--南珠的主要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关于合浦珠母贝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育苗、育种和育珠方面。而养殖过程中生态因子对其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研究很少。淀粉酶是合浦珠母贝最主要的消化酶,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项目拟开展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研究其对水文因子(温度、盐度)、养殖参数(笼养密度、吊养深度)、饵料(种类、浓度)、不同季节及不同生长发育的应答规律,弄清有利于淀粉酶表达的最佳养殖条件,为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养殖效率、缩短养殖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
项目名称 |
珠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海稚虫亚目(环节动物:多毛纲)分类学研究 |
||||
申请人 |
周进 |
所在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
职称 |
副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海洋底栖生态学 |
合作申请人 |
严岩 |
项目摘要: 海稚虫亚目(Spionimorph)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Polychaeta,Annelida),是海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中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尽管珠江口是我国典型河口水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但目前对此水域内分布海稚虫亚目种类尚无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项目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历年积累样品和2011年夏季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在珠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大规模、密集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为主要研究材料,完成以下工作:(1)对收集到的海稚虫亚目样品进行形态学研究(体式显微镜观察和显微镜临时水装片观察),记录详细的分类学性状,并绘制主要分类学性状线条图;(2)针对部分光学显微镜无法获得可靠分类学信息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制作扫描电镜照片;(3)对珠江口已有可靠文献记录,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地理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的后稚虫属(Laonice)种类,采集分子生物学证据(COI和ITS序列);(4)综合上述三点,对珠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海稚虫亚目种类做出准确记述,修订已有文献记录中可能存在的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问题,记述新种或此水域内新记录种。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推动中国海多毛类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还可以为海洋底栖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为我国海洋生物种类、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项目名称 |
海洋浮游桡足类核酸标志物的研究 |
||||
申请人 |
何学佳 |
所在单位 |
暨南大学 |
||
职称 |
副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水生生物生理生态 |
合作申请人 |
尹建强 |
项目摘要: 本课题拟选取我国东南海域常见的浮游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和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研究核酸标志物与生物的营养和生理状态、生长和生殖等指标及过程等的相关性及对应关系,明确核酸标志物的指示作用及其种间特异性;比较核酸标志物与其他标志物或指标的灵敏度;查清环境因子及生物发育阶段等影响因子对核酸标志物的指示作用的影响。本课题在深入剖析核酸标记物对浮游桡足类的营养和生长等的指示作用的基础上,为核酸标记物在我国东南海域浮游动物种群调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项目名称 |
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红树植物秋茄应答基因的克隆 |
||||
申请人 |
张凤琴 |
所在单位 |
湖南工业大学 |
||
职称 |
副教授 |
专业名称 |
海洋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董俊德 |
项目摘要: 红树林是“海洋卫士”,其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作用。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红树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维护和修复这一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目前众多研究表明红树林湿地具有净化污水等植物修复作用,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从红树植物抗性生理生态方面进行阐述,极少有有关红树植物耐受重金属分子机理的研究。因此,克隆红树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应答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项目以东方红树植物-秋茄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胁迫下应答基因的研究。利用cDNA RDA和RACE技术,克隆应答基因。为研究这些应答基因在重金属胁迫中的功能提供基础,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秋茄耐受重金属的分子机制,为利用红树植物进行河口、海湾等近岸海域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项目名称 |
亚热带海湾贝类养殖区食物网中脂肪酸标记物研究 |
||||
申请人 |
刘华雪 |
所在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
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专业名称 |
海洋生物学 |
合作申请人 |
谭烨辉 |
项目摘要: 海洋食物网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脆弱性和生物生产力密切相关,是当今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可用于推断生物特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子结构及组成的分析,就能获得在特定情况下与某种群、某种属生物的内在关联。脂肪酸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分,一些生物类群含有特异性脂肪酸种类,或者较高含量的某几种脂肪酸。以脂肪酸为海洋食物网的标志物,不仅能反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而且可以揭示海洋动物的摄食选择性,表达海洋食物链的传输路径和海洋生物生活史策略。本课题以深圳东部海域的东山湾(太平洋牡蛎养殖区)和畲下湾(华贵栉孔扇贝养殖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在不同季节开展亚热带海湾贝类养殖区环境特征和食物网中脂肪酸标记物的研究,旨在探明海湾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网特征,并利用脂肪酸标记物手段揭示不同养殖贝类在不同环境和发育阶段的摄食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