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开放基金
开放基金

2012年度开放课题立项情况

副标题:

时间:2013-02-15  作者:LMB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项目编号:LMB121001

项目名称 

富营养化水体食物质量对桡足类摄食和繁殖的影响 

申请人 

陈绵润 

所在单位 

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 

职称 

工程师 

专业名称 

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李开枝 

项目摘要: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1) 选取富营养化典型代表水体河口和海湾为重点研究区域,分析浮游植物营养成分质量的时空变迁,探讨富营养化对桡足类食物质量的影响;2)比较河口和海湾区域海洋桡足类对食物群落的摄食压力,揭示河口和海湾富营养化对桡足类选择性摄食影响的差异及机制;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通过对海洋桡足类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分析,阐明富营养化条件下食物质量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 

通过比较桡足类在河口和海湾生态环境下的摄食量,有助于了解在富营养化条件下浮游生物食物网的下行控制力,揭示桡足类在富营养化地区在下行控制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桡足类的繁殖力,有助于了解在富营养化条件下,食物质量对桡足类种群的维持和补充机制,进而消极影响上行效应和食物链间能量传递的效应。研究结果将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为富营养化治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21002

项目名称 

海南岛近海海域微型藻分类学研究 

申请人 

岑竞仪 

所在单位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职称 

助理实验员 

专业名称 

藻类分类学 

合作申请人 

谭烨辉 

项目摘要: 

本研究主要对采自海南岛近海海域的微型藻进行种类鉴定和分类,获得种类名录和微型藻的形态分类特征描述及其生态分布资料,并对观察到的微型藻类种类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其中的新种以及我国新记录的属、种和变种,丰富我国微型藻种类名录和种类多样性。海南岛处于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屿,因此其藻类种类资源具有其独特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看,对海南省近海海域进行全面且详细的微型藻研究,将丰富我国微型种类名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对海南近海海域微藻种类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其主要微型藻赤潮原因种在该海域的分布为早期的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项目编号:LMB121003

项目名称 

UV-B辐射胁迫下两种微藻抗氧化酶的响应机制                                  

申请人 

邓祥元 

所在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藻类环境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周伟华 

项目摘要: 

本项目拟以聚球藻7942Synechococcus sp. 7942)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实验材料,在不同UV-B辐射强度下,通过测定酶活力检测两种微藻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微藻中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时相表达特征,从生理生化水平和基因水平上研究UV-B辐射胁迫下两种微藻抗氧化酶的响应机制,阐明两种微藻抗氧化酶对UV-B辐射胁迫的响应差异,以期为研究UV-B辐射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21004

项目名称 

海蟑螂消化道共生真菌抗病毒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申请人 

徐金钟 

所在单位 

浙江大学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杨献文 

项目摘要: 

   海蟑螂(Ligia exotica)为甲壳类海滨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作为民间用药,海蟑螂常用于跌打损伤、消肿止痛,或小儿疳积、痈疮肿毒等。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海蟑螂本身提取物的活性测试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迄今为止只从中发现一些腺苷类化合物且无相关生物活性。另一方面,相关生态学研究表明,甲壳类动物消化道内富含共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代替宿主行使食物消化、化学防御等方面的功能。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从民间药用海滨动物海蟑螂的消化道共生真菌入手,通过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发酵、以及发酵物的活性筛选和化合物分离纯化,以期从中发现能够产生生理活性的真菌菌株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为海蟑螂及其共生真菌的药用生物资源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项目编号:LMB121005

项目名称 

一株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海绵共生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申请人 

姜薇 

所在单位 

扬州大学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海洋天然产物 

合作申请人 

张长生 

项目摘要: 

本项目前期已从美国圣瑝岛附近海域采集了分布于68种共计39个海绵样品,从中分离、培养并鉴定了14个门类约500株共生微生物。采用双层琼脂显色和单层琼脂扩散相结合的模型进行群体感应抑制(QSI)活性筛选,从中得到17QSI活性优良的菌株。应用TLCDAD-HPLC结合1H NMR17株活性菌株进行化学筛选,从中挑选出一株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比较新颖、含量较大的细菌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在培养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大规模发酵;以QSI活性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及现代光谱技术,分离鉴定活性化合物;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QSI活性复筛,并探讨其构效关系。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新型QSI的开发提供模式结构和先导化合物,为海绵共生细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编号:LMB121006

项目名称 

从海洋放线菌中通过基因筛选和组合生物合成发现新的手霉素类化合物   

申请人 

李富超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海洋微生物 

合作申请人 

鞠建华 

项目摘要: 

手霉素类化合物是一族特殊的具有C7NC5N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及抗炎的生物活性。本项目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于海洋放线菌的基因组,聚焦于手霉素类化合物的发现,建立一套天然化合物的遗传筛选和组合生物合成方法,有目的去寻找手霉素类化合物,对阳性菌株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丰富手霉素类化合物库,并进行重要化合物—中尼霉素的组合生物合成,获得中尼霉素结构类似物,发现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手霉素类先导化合物。期望在手霉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生物学、应用等方面研究形成独特的优势,对于研究和开发手霉素类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编号:LMB121007

项目名称 

两种孤儿核受体基因在金钱鱼性腺分化中的表达调控及功能分析  

申请人 

陈建华 

所在单位 

淮海工学院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何毛贤 

项目摘要: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性腺分化机制极其复杂,已成为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众多文献报道,孤儿核受体基因在哺乳动物性别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推测SF-1DAX1两种核受体基因在鱼类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中可能也起重要的作用。而这两种基因的表达规律与鱼类性腺分化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具体功能是什么?它们调控鱼类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及这两种基因之间是否也存在拮抗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本课题拟以金钱鱼为研究对象,基于转录组测序进行金钱鱼性别相关基因SF-1DAX1等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探讨SF-1DAX1基因在金钱鱼性腺中的表达情况,明确SF-1DAX1与金钱鱼性腺分化的关系;探讨外源激素处理金钱鱼幼鱼对SF-1DAX1AMHSOX9CYP19a1a等性腺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的调控。以期阐明SF-1DAX1基因在金钱鱼性别决定与性腺分化中的作用以及性腺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之间的调控途径,为鱼类性别控制和单性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项目编号:LMB121008

项目名称 

用于防治石斑鱼虹彩病毒的核酸适配体研发                           

申请人 

姜国华 

所在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分子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闫阳 

项目摘要: 

石斑鱼是我国南方沿海各省,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最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然而,近年来在石斑鱼中暴发和流行的虹彩病毒和神经坏死症病毒等严重地威胁了石斑鱼的海水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可应用于现代海水养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的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该技术是一种生物文库技术,它利用人工合成的、容量约为1014~1015的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与靶物质结合,经过多轮筛选获得靶物质的单链DNARNA适配体,利用该技术筛选得到的核酸适配体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等特点,作为一类新型检测和治疗工具,近年来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本项目中以感染SGIV的石斑鱼细胞为模型,应用细胞 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高效特异的核酸适配体可应用于石斑鱼疾病检测诊断、治疗等方面。通过本项目实施,建立并开发出可产业化的新型高效检测、治疗的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核酸适配体(Aptamer),可有效监控石斑鱼病毒病,降低SGIV对海水养殖业造成的损失,并且对于构建高效、安全的现代海水养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项目编号:LMB121009

项目名称 

       鹧鸪菜组培人工育苗研究      

申请人 

陈加雄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  

职称 

高级工程师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 

合作申请人 

蔡泽平 

项目摘要: 

本项目采用组织培养技术,选取不同的鹧鸪菜外植体并添加各种诱导剂,调节生长条件进行人工再生苗培育研究,解决海藻组织培养中常见的种苗染菌致死、种苗玻璃化致死等难题,测定鹧鸪菜人工苗的生理指标,制定鹧鸪菜人工育苗的生产规程,为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健壮的鹧鸪菜种苗提供技术支持。在人工育苗的过程中模拟自然生长条件,仔细跟踪观察鹧鸪菜的四分孢子形成与萌发,配子体形成和果孢子体发育等无性繁殖过程,观察雌雄配子体分化,生殖器官形成,性细胞形成受精和合子形成等有性繁殖过程,掌握生活史中各个世代形成规律。 

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Mont)J.Ag]隶属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红叶藻科鹧鸪菜属,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省沿岸,为泛亚热带性海藻,原是粤东地区沿海广泛分布的优势海藻之一。但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已出现分布区域严重萎缩甚至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 

鹧鸪菜为常用的一种药用海藻,具驱蛔虫、健脾化痰消积、安神之功效。远在1530年出版的《漳浦县志》就记载有“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因其具有驱蛔消积且对人体副作用小的特点曾成为藻类研究的热门藻种之一。鹧鸪菜含有海人草酸、海人草素、胆甾醇和碘、溴、钠等多种物质。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兴制药厂以鹧鸪菜为主要原料研制出具有消疳积、驱蛔虫作用的复方鹧鸪菜散,是广东省的名优中成药之一,具有广阔而稳定的消费市场。鹧鸪菜所含的海人草酸除了具有驱虫作用外,对家蝇和蟑螂等昆虫类也有良好的毒杀作用,近年来药理学家还利用海人草酸作为工具药,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研究。鹧鸪菜降血压作用机理也已经有研究人员进行探讨。在有关红树林的研究中发现红树林潮间带的鹧鸪菜具有富集环境中氮磷的作用,其存在可能是红树林区赤潮极少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些都说明鹧鸪菜仍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 

通过人工栽培提高鹧鸪菜的产量,降低药品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满足病患者的用药需求。通过人工栽培提高近岸海区鹧鸪菜的生物量,防止物种枯竭或消亡,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止近岸海区富营养化的发生,净化海区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藻人工栽培的关键是苗种的培育。传统的孢子采苗存在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种苗发育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利用植物细胞所具有的“全能性”采用组织培养鹧鸪菜体细胞再生育苗技术生产种苗,该方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种苗健壮整齐,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组织培苗的同时,研究再生苗的最佳生长条件,确定人工繁育最佳生理指标,为选择适合鹧鸪菜人工养殖的海区提供理论依据。 

开展鹧鸪菜组培人工育苗研究有助于保护鹧鸪菜生物资源,恢复鹧鸪菜在粤东地区的种群优势;降低鹧鸪菜产品生产原料成本和科学研究的材料成本,满足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促进新药源生物的研究和开发;为鹧鸪菜养殖的产业形成提供技术支持,增加粤东沿海渔民的就业机会。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Copyright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020-89023101  传真:86-20-84451672  Email:liujuan@scsi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