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开放基金
开放基金

2013年度开放课题立项情况

副标题:

时间:2014-02-20  作者:LMB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项目编号:LMB131001

项目名称 

太湖噬藻体多样性及其与蓝藻种群结构变化关系 

申请人 

高恶斌 

所在单位 

江苏大学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病毒与分子生态学 

合作申请人 

黄友华 

项目摘要: 

噬藻体被视为水环境中最丰富和最具形态多样性的生物类群之一,可导致蓝藻高死亡率,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形成与消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项目拟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鉴定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可能存在的噬藻体辅助代谢基因(与宿主代谢有关的功能基因);以辅助代谢基因作为鉴定噬藻体的遗传标记,针对天然水环境中噬藻体的种群动态、时空分布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在相关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噬藻体与蓝藻的种群结构变化关系,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将解析水体环境中噬藻体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噬藻体对水华蓝藻种群结构组成的生态影响,为开发利用噬藻体及功能基因资源防控有害藻华或赤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海洋病毒生态学功能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项目编号:LMB131002

项目名称 

近海水产养殖区药物环境残留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机制 

申请人 

陈永山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职称 

助理研究员 

专业名称 

环境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 

合作申请人 

徐向荣 

项目摘要: 

根据当前近海水产养殖区普遍存在药物过度使用情况,拟选取典型集约化近海水产养殖区的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采样监测与调研,明确典型水产养殖区水环境药物污染物谱。以此为基础,在实验室内和原位样点开展基于特征污染物类别组成和环境污染水平的药物污染暴露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循环为代表)研究,阐明药物残留在养殖区水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微观毒理学响应模式,结合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手段,探讨集约化养殖区药物环境残留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机制。为药物环境残留的生态风险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方法论,也为水产养殖药物使用的管理与风险防控提供数据基础。 

  

项目编号:LMB131003

项目名称 

基于微量培养技术的海藻内生真菌抗肿瘤筛选和代谢产物研究 

申请人 

方伟 

所在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职称 

助理研究员 

专业名称 

天然药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周雪峰 

项目摘要: 

本项目应用微量培养技术,采用OSMAC(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的策略,同时筛选多株海藻内生真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抗肿瘤活性,实现活性菌株和培养条件快速筛选;运用现代色谱学分离手段和波谱学鉴定技术,结合抗肿瘤筛选试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内生真菌中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这种在初筛时采用OSMAC策略方法可以增加微生物资源利用率,增加代谢产物多样性和抗肿瘤化合物获得几率,为抗肿瘤或其他活性先导化合物研发以及更好的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同时,将微量培养技术应用到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筛选中,为研究海洋微生物活性化合物或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项目编号:LMB131004

项目名称 

汕头海域球形棕囊藻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研究  

申请人 

林传旭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    

职称 

实习研究员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 

合作申请人 

沈萍萍 

项目摘要: 

汕头海域是赤潮灾害的高发海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数次,对海洋环境、海水养殖业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球形棕囊藻是汕头海域最重要的赤潮藻类之一,从1997年首次爆发特大赤潮以来,几乎年年在此海域爆发棕囊藻赤潮,对汕头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近年来,汕头海岸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汕头海域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的本底调查,对典型赤潮藻结构动态开展季节性研究,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赤潮给海洋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为防治赤潮灾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针对汕头海域的环境特点和赤潮藻结构组成,对典型赤潮藻——球形棕囊藻进行单种分离鉴定、实验室培养,深入研究球形棕囊藻与环境胁迫的响应关系,尤其是不同形态的氮源、磷源、微量元素以及海洋工程扰动等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泡形成与直径大小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球形棕囊藻与环境因子的协同关系和响应机理,优选防治汕头海域赤潮的方法,为当地政府 “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核心,对保障水产品安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项目编号:LMB131005

项目名称 

贝类养殖对亚热带海湾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的影响 

申请人 

    齐占会      

所在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职称 

副研究员 

专业名称 

浅海养殖生态学 

合作申请人 

于宗赫 

项目摘要: 

本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贝类生物沉积作用对底层沉积物矿化和埋置速率以及元素界面交换通量的影响,探讨贝类养殖对沉积物早期成岩化学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 

1)浅海养殖贝类生物沉积速率及其对重要生源要素垂直沉降的影响及关键受控因素;(2)贝类生物沉积作用对底层沉积物矿化和埋置速率及耗氧率的影响及关键受控因素;(3)贝类养殖对海水-沉积物界面间碳、氮、磷、硅等重要生源要素通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受控因素;(4)贝类养殖对浅海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的影响及其关键过程和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大规模贝类筏式养殖对亚热带浅海生态系统重要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影响的关键过程和作用机制,养殖容量评估和浅海养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31006

项目名称 

柳珊瑚共附生真菌Paecilomyces variotii SCSGAF0038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申请人 

孙玉林 

所在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海洋药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漆淑华 

项目摘要: 

柳珊瑚共附生真菌由于生存在特殊的海洋环境中(高盐、高压、低温及寡营养等),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异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Saleem, et al., 2007),可代谢产生大量的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的物质。 

本项目拟通过2年系统性研究,阐明1株南海柳珊瑚共附生真菌中次级代谢产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分离鉴定1530个化合物,发现2-4个新结构化合物,筛选出约1-3个活性先导化合物,并对活性物质进行构效关系的探讨。 

此外,通过本次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初步揭示柳珊瑚的活性物质能否由其共附生真菌产生这一科学问题。 

  

项目编号:LMB131007

项目名称 

基于斑马鱼模式生物的南海深海真菌中抗血管生成活性成分的发现 

申请人 

陶华明 

所在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合作申请人 

刘永宏 

项目摘要: 

血管生成是肿瘤的生长的基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从海洋微生物中寻找新的、高效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发现抗肿瘤药物的新途径。本项目拟以南海深海来源的一株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斑马鱼模式生物模型及HPLC-DAD筛选能产生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并具有较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然后放大发酵培养,以抑制血管生成活性为导向,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活性跟踪指导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进一步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抑制血管生成活性评价,从中寻找结构新颖的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天然产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我国南海深海真菌来源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研发和深度开发南海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这种基于斑马鱼模式生物的在体动物模型,高效而廉价,可提高大规模筛选鉴定先导化合物的速度,为研究海洋活性成分或药物先导物的筛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项目编号:LMB131008

项目名称 

浙江省大陆架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鱼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征研究 

申请人 

王忠明 

所在单位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职称 

工程师 

专业名称 

海洋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孔晓瑜 

项目摘要: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架海域,一些种类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浙江省大陆架海域鲽形目鱼类年产量可达数万吨,但是对该类群的研究在该区域的相对较少,特别是该类群在浙江海域的种类分布和及生态特点等问题还没有报道,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我国鲽形目鱼类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今后鲽形目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拟调查浙江省大陆架及其附近海域的鲽形目鱼类种类及区域分布特点,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浙江省大陆架海域鲽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使该海域鲽形目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得到全面准确的反映,为鲽形目鱼类的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浙江海域鲽形目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编号:LMB131009

项目名称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海洋蛭弧菌多样性研究 

申请人 

 温崇庆 

所在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名称 

海洋微生物学 

合作申请人 

董俊德 

项目摘要: 

蛭弧菌类生物(Bdellovibrio-like organisms),简称蛭弧菌,是一类以裂解其它细菌为生的小型寄生性细菌,对生态系统中细菌种群结构及含量起到较明显的调控作用,并在生物防治有害细菌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分离培养鉴定法和常规分子生态学技术已表明蛭弧菌特别是海洋蛭弧菌具有潜在的高的生物多样性,但限于技术,绝大多数还难以探测。本项目首先结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要求,设计针对海洋蛭弧菌特异的16S rRNA基因引物,再选择和提取不同来源海水和红树林根际沉积物等环境样品DNAPCR分别扩增其中的海洋蛭弧菌和细菌,构建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文库和测序分析;进一步分析海洋蛭弧菌和细菌多样性及两者种群间的响应关系,开拓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海洋蛭弧菌多样性研究,为海洋蛭弧菌多样性、生态学功能和潜在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 

  

项目编号:LMB131010

项目名称 

深海来源的抗生素生产菌的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申请人 

朱清华 

所在单位 

德州学院 

职称 

讲师 

专业名称 

海洋放线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合作申请人 

鞠建华 

项目摘要: 

本研究拟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若干株放线菌,并对其进行16s rDNA鉴定,一方面在实验室条件下优化培养条件和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筛选到活性菌株;另一方面对活性菌株进行规模发酵,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鉴定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为活性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Copyright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粤ICP备0500799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1245号
电话:020-89023101  传真:86-20-84451672  Email:liujuan@scsi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