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献身珍珠科学 创珍珠养殖新产业

发布时间:2010-07-09 作者:LMB

    何毛贤 1969年3月出生,四川西充人。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获动物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于2000年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2001-2003在企业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学科组责任研究员。2007年2-4月在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海洋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工作,对海水养殖贝类,尤其是马氏珠母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珍珠贝多倍体育种、杂交选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0多项。多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和EI收录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授权1项)。其主持完成或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我国海水珍珠——南珠在国际上已久负盛名。目前,海水珍珠养殖(其母贝主要为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已成为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沿海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养殖面积近9万亩,年产海水珍珠约20~30吨,未加工的初级产品(统珠)的产值超过2亿元。但近年来,南珠的产量和质量直线下降,价格走低,降低了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苗种未经良种化,母贝质量下降,贝苗遗传力减弱、抗逆性差。针对这些情况,何毛贤研究员按照国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的导向和要求,抓住珍珠养殖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带领课题组研究人员深入沿海贝类养殖场,应用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并结合传统选育技术对珍珠贝进行了遗传改良。经过长期研究,初步建立了珍珠贝选择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了具有生长优势的“JCS”品系和具有特定性状的“南珠珍珠红”品系,并进行了生产示范和初步推广,培育出了珍珠贝三倍体,建立了三倍体诱导育种技术体系,不仅提高了我国现阶段珍珠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提高了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为促进我国珍珠养殖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863”项目的资助下,何毛贤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完成的“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较详细地了解了我国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和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为杂交选择育种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所培育出的两个优良品系,在各个经济性状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并成功的进行了种苗中试和育珠试验,生产苗种近亿粒,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进行了初步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培育出了红壳色、珍珠层颜色偏红且能稳定遗传的“南科珍珠红 ”品系,为培育优质珍珠提供了新的种质,为珍珠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遗传检测,采用SSH方法已建立壳色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文库约2000个,对于传统的育种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从分子基础上给予了育种工作以指导,为定位重要经济性状和最终实现珍珠贝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学科组进行的马氏珠母贝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对马氏贝多倍体诱导育种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功地诱导培育出马氏珠母贝三倍体,所培育的三倍体生长快、个体大、育珠性状优良,大幅提高了珠母贝的养殖效益。其人工育苗、养成和育珠都已达到中试水平,目前已推广养殖面积50亩,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学科组在进行了三倍体研究的基础上,对珠母贝四倍体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在珍珠贝育种上有更大的突破,创造更多的效益。经过对四倍体诱导条件和方法系统的比较和优化,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能存活的珠母贝四倍体,也是国内在贝类中最早培育出的四倍体成贝,再次在珍珠贝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我国珍珠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并首次报道了马氏珠母贝非整倍体能够存活,对其产生、生长及遗传基础等进行了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珍珠贝遗传学研究内容,为遗传分析和育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该研究成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分别获得了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其中,其发明的人工培育三倍体合浦珠母贝及育珠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极大推动了珍珠产业的高效发展,扩大了珍珠产业的商业前景,提高了沿海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收入。 

    学科组在进行实验研究的同时,也很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畏艰辛,长期在野外实验站和养殖场进行育种养殖试验和推广示范,充分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其研究中,养殖及中试试验等都与相关企业和养殖户合作进行,并身体力行,亲自深入到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为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各项难题,帮助他们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沿海贝农的欢迎和好评。仅在2003-2005三年期间由课题组提供或帮助的企业和养殖户自行培育了约6000万优质种苗,这些种苗已分布于我国海水珍珠的主要养殖地区(广东、海南和广西)。珠母贝遗传性状的改良尤其是优良品系的培育,从目前的初步应用情况来看,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合作企业的养殖规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和养殖户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其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科组成员将一如继往地秉承前人的优良传统,以心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珍珠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以开拓进取,协力攻坚的精神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以求实创新,新益求新的思想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海水珍珠养殖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科研向经济的进一步转化,为我国珍珠科学和珍珠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